七年差未抵达的同程票
第一章国庆游园的初遇2018年国庆,北京的秋意已染透香山, 却还没来得及凉透颐和园的昆明湖。林晚背着帆布包,站在东宫门的人群里, 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景区地图——这是她来北京上大学的第一个长假, 室友们要么回家要么结伴去了故宫,她却固执地想来看看课本里提过的十七孔桥。“同学, 能借过一下吗?”清冽的男声在身后响起时,林晚正踮着脚试图在人群里找导游旗, 吓得手一抖,地图“哗啦”散落在地上。她慌忙蹲下身去捡, 指尖却先一步触到了一片温热——男人已经弯腰,将散落的地图页一张张叠好, 递到她面前。林晚抬头时,正好看见他手腕上的银灰色手表,表盘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。 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蓝色牛仔裤,背着一个黑色的双肩包,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微微晃动。 “不好意思,没吓到你吧?”他的声音比刚才更温和些,带着点笑意。“没、没有, 是我自己没站稳。”林晚接过地图,脸颊发烫,慌忙把地图塞进包里,“谢谢学长。 ”她猜他是学长,毕竟这沉稳的气质,不像是刚入学的新生。男人挑了挑眉, 倒没否认:“你是哪个学校的?第一次来颐和园?”“我是A大的,大一。 ”林晚小声回答,手指无意识地***帆布包的带子,“学长呢?也是A大的吗? ”“嗯,研一。”男人点点头,指了指不远处的十七孔桥,“要不要一起走? 我知道一条人少的路,能更快到桥那边。”林晚犹豫了一秒,还是点了点头。 她实在怕再在人群里迷路,而且眼前的学长看起来很可靠。一路上,男人话不算多, 偶尔会给她介绍路边的建筑,比如仁寿殿的琉璃瓦,比如长廊上的彩绘。林晚听得认真, 偶尔插一两句提问,他也都耐心解答。她知道了他叫沈亦舟,是机械学院的研一学生。 那天他们一起逛到下午五点多,离开颐和园时, 沈亦舟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她:“以后在学校有什么事,或者想找资料,都可以找我。 ”林晚把手机号存进手机,备注是“沈学长”,心里像揣了颗糖,甜丝丝的。 她看着沈亦舟转身离开的背影,直到那道身影消失在地铁口,才蹦蹦跳跳地回了学校。 那之后,林晚和沈亦舟的联系并不多。她偶尔会在图书馆碰到他,他总是坐在靠窗的位置, 面前堆着厚厚的专业书,看见她时会点头打个招呼。她也会在遇到困难时,给他发消息请教, 他总是会很快回复,条理清晰地给她讲解。2019年春节,林晚回老家, 给沈亦舟发了条新年快乐的消息,他回复了一个红包,附带一句“新学期加油”。 他们就像两条偶尔交汇的线,大部分时间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,却又因为那偶尔的交集, 让林晚心里始终存着一份小小的期待。第二章朋友圈里的牵手照2020年年初, 疫情突如其来,学校推迟开学,林晚只能在家上网课。她和沈亦舟的联系更少了, 偶尔会在朋友圈看到他发的动态,大多是关于疫情的新闻,或者是在家看书的照片。 3月的一天,林晚刷朋友圈时, 突然看到了沈亦舟发的一条新动态——照片里是两只交握的手, 女生的手上戴着一个银色的戒指,背景是一家温馨的咖啡馆。配文只有两个字:“安好。 ”林晚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,手指停在屏幕上,半天没动。她反复看着那张照片, 女生的手纤细白皙,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,和沈亦舟的手放在一起,看起来格外般配。 原来他恋爱了。这个认知像一盆冷水,浇得林晚浑身发冷。她想起去年国庆, 他们一起在颐和园的场景,想起他温和的笑容,想起他给她讲题时认真的样子。 那些她以为的“特殊”,原来只是学长对学妹的普通关照。她关掉朋友圈, 把手机扔到一边,躺在床上,眼睛盯着天花板,心里空落落的。那天晚上,她失眠了, 翻来覆去都是那张牵手照的样子。从那以后,林晚开始刻意避开沈亦舟。 她不再给她的朋友圈点赞评论,不再主动给他发消息,他们的联系渐渐断了, 像从未有过交集一样。林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,她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, 每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、写文章,试图用忙碌来填补心里的空缺。偶尔, 她还是会忍不住刷沈亦舟的朋友圈,却发现他发的动态越来越少, 关于那个女生的信息更是一点都没有。她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还在一起, 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意这些。2020年9月,学校终于开学,林晚回到了北京。 她在校园里偶尔会碰到沈亦舟,他还是穿着白衬衫,背着双肩包, 只是身边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个女生的身影。他们每次相遇,都只是点头示意, 然后匆匆擦肩而过,没有多余的话。林晚以为,他们的关系就会这样一直平淡下去, 直到毕业,然后彻底断了联系。可她没想到,命运会在她大三那年, 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。第三章迟来的告白2021年5月, 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节,林晚作为文学社的成员,负责在活动现场摆摊,售卖社团出版的刊物。 那天天气很热,她守在摊位前,汗流浃背,心里却有些烦躁——摊位前没什么人, 眼看活动就要结束了,刊物还没卖出几本。“请问,这里的刊物怎么卖? ”熟悉的声音响起时,林晚抬头,看见沈亦舟站在摊位前,手里拿着一本《青春纪事》, 正认真地翻看着。“沈学长?”林晚有些惊讶,“你怎么来了?”“路过, 看到这里有文学社的摊位,就过来看看。”沈亦舟笑了笑,把手里的刊物递给她, “这本我要了,还有没有其他的?”林晚连忙给他找了几本不同的刊物,报了价格。 沈亦舟付了钱,却没有走,而是在摊位前的椅子上坐了下来:“今天人不多?”“嗯, 可能天气太热了,大家都不想出来。”林晚点点头,给他递了一瓶矿泉水。 沈亦舟接过矿泉水,拧开喝了一口,沉默了几秒,突然开口:“林晚, 你是不是一直在躲着我?”林晚的心跳猛地加快,她不敢看沈亦舟的眼睛, 只能低头***手指:“没有啊,学长为什么这么说?”“去年我发的朋友圈,你看到了吧? ”沈亦舟的声音很平静,“那是我一个朋友,当时她遇到了点困难,情绪不好, 我陪她出去散心,她非要拍张照片发朋友圈,说想让家里人放心。”林晚猛地抬头, 眼里满是惊讶:“你、你说什么?”“我没有恋爱。”沈亦舟看着她,眼神认真, “那天之后,我发现你不再给我发消息,也不再理我,我才意识到,你可能误会了。 ”林晚的脸颊瞬间红透,心里又惊又喜,还有些不好意思。她没想到, 自己竟然误会了这么久。“对不起,学长,我……”她想说点什么,却不知道该怎么说。 沈亦舟笑了笑,打断了她的话:“没关系,是我没解释清楚。林晚, 其实从去年国庆在颐和园遇到你开始,我就对你有好感了。只是那时候你才大一, 我觉得你还小,不想打扰你。后来看到你因为误会躲着我,我才知道,我不能再等了。 ”他顿了顿,眼神更加认真:“林晚,我喜欢你,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? ”林晚的心脏“砰砰”直跳,眼泪瞬间涌了上来。她用力点头, 声音带着哽咽:“我愿意,沈亦舟,我愿意。”那天下午,阳光正好,微风拂过, 带着校园里的花香。沈亦舟牵起林晚的手,她的手很小,在他的手心里微微颤抖。 他们沿着校园的小路慢慢走着,从教学楼到图书馆,从篮球场到人工湖, 仿佛要把这两年错过的时光都补回来。从那以后, 林晚和沈亦舟成了校园里最让人羡慕的情侣。他们会一起去图书馆自习, 沈亦舟帮林晚补习数学,林晚帮沈亦舟整理论文资料;他们会一起去食堂吃饭, 沈亦舟总是会把林晚不爱吃的香菜挑出来;他们会一起在晚上散步, 沿着人工湖走一圈又一圈,聊未来,聊梦想。林晚觉得,那段时光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。 她第一次体会到恋爱的甜蜜,体会到被人呵护的感觉。沈亦舟比她大七岁, 总是能把她照顾得很好,在她遇到困难时,他会耐心地帮她分析问题;在她情绪低落时, 他会温柔地安慰她。她以为,这样的幸福会一直延续下去,直到永远。 第四章疫情中的相守2022年3月,北京的疫情再次爆发,学校实行封闭管理, 学生不得随意进出校园。林晚和沈亦舟都被封在了学校里,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出入, 但他们还是尽量每天见面。他们会在宿舍楼下的长椅上坐着聊天, 会隔着栅栏给对方递零食和水果,会在视频电话里一起看电影。林晚觉得, 只要能和沈亦舟在一起,就算被封在学校里,也没什么可怕的。可灾难还是悄然而至。 4月初,林晚开始出现发热、咳嗽的症状,去校医院检查后,被确诊为新冠阳性。 她被安排到学校的隔离宿舍,心里又害怕又无助。她给沈亦舟发消息, 告诉他自己确诊的消息,没过多久,沈亦舟就出现在了隔离宿舍的楼下。他穿着防护服, 戴着口罩和护目镜,只能看到他的眼睛。“林晚,别怕,我会一直陪着你。 ”他的声音透过防护服传出来,有些模糊,却给了林晚莫大的安慰。接下来的几天, 沈亦舟每天都会给林晚送三餐和药品,会在隔离宿舍楼下陪她聊天,直到她睡着。 林晚的症状越来越严重,发烧到39度,浑身酸痛,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。 沈亦舟知道后,急得不行,找校医院的医生反复沟通,想办法给她换了更好的药。 就在林晚的病情渐渐好转时,沈亦舟也出现了发热的症状。他去校医院检查, 也被确诊为新冠阳性。林晚得知消息后,哭得不行,她恨自己不能在沈亦舟身边照顾他。 沈亦舟被安排到了另一间隔离宿舍,他每天都会给林晚发消息,告诉她自己的情况, 让她不要担心。“晚晚,我们一起加油,很快就能好起来的。”他在视频电话里笑着说, 可林晚能看到他眼底的疲惫。那段日子,他们互相鼓励,互相支撑。 林晚每天会提醒沈亦舟按时吃药、多喝水,沈亦舟会给林晚讲笑话,让她开心。他们都知道, 这场疫情是对他们爱情的考验,只要他们一起努力,就一定能战胜病魔。半个月后, 林晚和沈亦舟的核酸检测结果都转为了阴性,他们终于解除了隔离。当他们再次见面时, 都忍不住哭了。沈亦舟把林晚紧紧抱在怀里,声音哽咽:“晚晚,对不起,让你担心了。 ”“沈亦舟,我们都没事了,真好。”林晚靠在他的怀里,感受着他的体温, 心里充满了庆幸。经过这场疫情,林晚和沈亦舟的感情更加深厚了。他们都觉得, |